楼承板安装中,前期精准放线是保证钢筋位置准确的基础。施工前需根据设计图纸,在楼承板表面标记出纵向、横向钢筋的具体位置,使用墨斗弹线时确保线条清晰、笔直,误差控制在 ±2mm 以内。对于受力主筋,需额外标注钢筋间距(如 150mm、200mm)和保护层厚度(通常为 15-25mm),可采用钢筋定位卡具辅助标记,避免放线模糊导致后续钢筋摆放偏差。同时,放线后需由技术人员复核,确认无误后再进行钢筋铺设,从源头减少位置误差。
选择适配的钢筋固定方式,是防止钢筋移位的关键。纵向受力钢筋可采用绑扎或焊接固定,绑扎时使用 22 号铁丝,每间隔 150-200mm 绑扎一道,确保绑扎牢固不松动;横向分布筋与纵向钢筋交叉处需逐点绑扎,避免漏绑导致钢筋滑动。若楼承板跨度较大(超过 4m),需在钢筋下方设置支撑马凳,马凳间距控制在 800-1000mm,高度与保护层厚度一致,防止钢筋因自重下沉偏移。此外,对于预埋管线附近的钢筋,需使用专用定位支架固定,避免管线安装时挤压钢筋移位。
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与调整,能进一步保障钢筋位置准确。钢筋铺设时,施工人员需随身携带卷尺,实时测量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发现偏差立即调整;每铺设完一跨楼承板的钢筋,技术人员需使用钢筋位置检测仪进行全面检测,重点检查主筋的轴线位置和保护层厚度,若检测结果超出规范允许范围(如轴线偏差超过 5mm),需拆除重新铺设。同时,禁止在已铺设的钢筋上随意行走或堆放重物,必要时铺设脚手板分散荷载,防止钢筋被踩踏变形、移位。
混凝土浇筑阶段的防护措施,是确保钢筋位置不变的最后防线。浇筑前需再次复核钢筋位置,对松动、移位的钢筋重新固定;浇筑时采用分层浇筑方式,每层厚度不超过 300mm,避免混凝土冲击过大导致钢筋移位。振捣混凝土时,振捣棒需避开钢筋,与钢筋保持 50mm 以上距离,防止振捣棒撞击钢筋使其偏移。浇筑完成后,待混凝土初凝前,需再次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若发现露筋或保护层不足,及时用混凝土补齐,确保钢筋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保障楼承板结构安全。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铝镁锰屋面板在建筑行业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