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首页 > 新闻动态 > 内容
楼承板混凝土浇筑注意事项
- 2025-08-20-
楼承板混凝土浇筑是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合形成组合楼板的关键工序,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楼板的承载性能、抗裂性和耐久性。与传统木模板浇筑不同,楼承板作为永久性模板,其波峰波谷构造对混凝土流动性、浇筑顺序和振捣方式有特殊要求。本文将系统梳理楼承板混凝土浇筑的准备工作、施工要点、特殊情况处理及养护措施,为工程实践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
一、浇筑前的准备工作:从检查到材料适配
充分的前期准备是确保楼承板混凝土浇筑顺利进行的基础,需对楼承板状态、材料性能及施工条件进行全面核查。
楼承板安装质量复检不可或缺。浇筑前需再次检查楼承板的固定情况:自攻螺钉是否松动(扭矩复核需达 30-40N・m)、焊点是否存在虚焊(用小锤轻敲检查声音)、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要求(钢梁上≥50mm,非钢梁处≥100mm)。对大跨度楼承板(跨度>6m)需检查挠度值,不得超过 L/250(如 8m 跨度允许最大挠度 32mm),超标时需增设临时支撑。某项目因未检查临时支撑,浇筑过程中楼承板挠度增至 50mm,导致混凝土在波谷处堆积厚度不均。
材料适配性控制需关注混凝土性能指标。楼承板混凝土宜采用细石混凝土(最大粒径≤15mm),避免粗骨料卡在波谷内形成空洞;坍落度应根据楼承板类型调整:开口型楼承板宜为 180±20mm,闭口型楼承板因流动性要求更高,需控制在 200±20mm。配合比设计需掺入聚丙烯纤维(掺量 0.9kg/m³)抑制早期收缩裂缝,掺加粉煤灰(取代率 20%-30%)改善和易性。某项目使用粒径 20mm 的碎石混凝土,导致 30% 的波谷填充不密实,后期需高压注浆修复。
施工机具准备需满足楼承板构造特点。必备设备包括:插入式振捣棒(直径 30mm 或 50mm,用于波谷振捣)、平板振捣器(用于板面整平)、刮杠(长度 2-3m,匹配楼承板宽度)、磨光机(用于表面收光)。针对闭口型楼承板的封闭波谷,需准备专用长杆振捣器(长度≥1.2m),确保振捣棒能深入波谷底部。同时需准备足够的备用机具,避免因设备故障中断浇筑。
安全防护措施需重点部署。楼承板边缘应设置 1.2m 高防护栏杆(底部设 180mm 挡脚板),并张挂安全网;浇筑人员需佩戴防滑鞋(鞋底花纹深度≥3mm),避免在湿滑混凝土表面摔倒;临边作业时必须系挂安全带(挂钩连接在独立安全绳上)。某项目因未设挡脚板,导致 2 袋水泥从楼承板边缘坠落,造成下方工人轻伤。
二、浇筑过程的核心要点:从顺序到振捣的精细化操作
楼承板混凝土浇筑需遵循特定的施工逻辑,通过控制浇筑顺序、厚度和振捣方式,确保混凝土密实且与楼承板可靠结合。
浇筑顺序应科学规划以减少变形。大面积浇筑时采用分区推进法,划分 2m×2m 的浇筑单元,由远及近、由低到高依次浇筑,每个单元内混凝土需一次性浇筑至设计标高,避免分层浇筑产生冷缝。长边超过 10m 的楼板需设置伸缩缝(宽 20mm),缝内填塞泡沫板,待混凝土初凝后取出,后期用膨胀混凝土填实。某体育馆项目因单向连续浇筑 15m,导致楼承板侧向位移达 8mm,不得不停工调整。
厚度控制需兼顾设计要求与排水坡度。混凝土浇筑厚度应从楼承板波谷最低点算起,用标杆法控制(每隔 2m 设置一个厚度控制点),允许偏差为 ±5mm。有排水要求的区域(如屋面楼板)需按设计坡度找坡,坡度偏差不得超过 ±5%,波谷处的混凝土厚度不得小于 50mm(确保覆盖楼承板顶部 5mm 以上)。某地下车库因坡度控制不严,局部积水深度达 30mm,影响使用功能。
振捣方式需适应楼承板的波峰构造。波谷部位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振捣棒应垂直插入波谷中央,插入深度至楼承板表面以下 50mm,振捣时间 10-15 秒(以混凝土不再下沉、无气泡溢出为准),振捣点间距≤500mm。波峰顶部及板面采用平板振捣器纵横交错振捣,振捣时间 30-40 秒,确保表面泛浆。严禁用振捣棒撬动楼承板,以免破坏固定节点,某项目因野蛮振捣导致 12 处螺钉松动,后期出现楼板异响。
表面处理影响后期装饰质量。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后 2-3 小时)需进行第一次抹面,用刮杠刮平后用木抹子搓平;终凝前(约 4-6 小时)进行第二次抹面,采用铁抹子压光,消除表面裂缝。对于有耐磨要求的楼板(如工业厂房),可在第二次抹面前撒布金刚砂骨料(用量 5kg/m²),并用磨光机打磨 3-4 遍。
三、特殊类型楼承板的浇筑要求:从开口型到组合型的差异化处理
不同类型的楼承板因构造差异,需采取针对性的浇筑措施,确保混凝土填充饱满、结合牢固。
开口型楼承板(如 YX75-200-600)浇筑时需防止混凝土从波谷漏出。浇筑前应在波谷底部铺设抗裂钢丝网(网格尺寸 10mm×10mm),网片搭接长度≥100mm;振捣时避免振捣棒触碰钢丝网,防止网片变形导致漏浆。对于坡度>5% 的倾斜开口板,需在波谷内设置临时挡板(间距 3m),控制混凝土流淌速度≤0.5m/min,避免离析。
闭口型楼承板(如 YXB65-185-555)的核心是确保封闭腔体内混凝土密实。除常规振捣外,需采用敲击检查法辅助判断:用小锤轻敲波峰,声音沉闷表明混凝土密实,声音清脆则可能存在空洞,需补插振捣棒复振。某办公楼项目通过敲击检查发现 15 处空洞,经钻孔注浆处理后满足要求。浇筑时还需注意,闭口型楼承板的肋部混凝土需高出波峰顶部 20mm 以上,确保结合面强度。
组合型楼承板(如钢 - 混凝土组合叠合板)需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可靠。浇筑前需将预制板表面凿毛(粗糙度≥2mm),并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表面不得有油污、浮灰);在预制板表面涂刷界面剂(用量 0.3kg/m²),界面剂涂刷后 30 分钟内必须浇筑混凝土,避免表面结皮。组合板的后浇混凝土厚度不得小于 70mm,且应振捣至预制板表面泛浆,确保结合紧密。
异形部位(如洞口、转角)的浇筑需特殊处理。洞口周边 300mm 范围内的混凝土需提高一个强度等级(如设计 C30 采用 C35),并增设放射状钢筋(直径≥12mm);转角处应采用分层浇筑法,先浇筑内角部位至 50mm 厚,振捣密实后再浇筑其余部位,避免因钢筋密集产生蜂窝。某项目电梯井洞口因浇筑顺序不当,出现 2 处深度 50mm 的空洞,后期需植筋补强。
四、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从裂缝到空洞的系统管控
楼承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易出现裂缝、空洞、蜂窝等质量问题,需提前预防并及时处理。
裂缝控制需贯穿浇筑全过程。塑性收缩裂缝(表面不规则短缝)可通过二次抹面消除;温度裂缝(多沿楼承板长度方向)需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30℃),夏季施工时需对骨料洒水降温、运输罐车遮阳;沉降裂缝(多在波峰顶部)则需在振捣后 2 小时内进行二次振捣(复振时间 5-10 秒)。某项目因未控制入模温度(达 38℃),浇筑后 3 天出现贯穿性温度裂缝,不得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
空洞与蜂窝的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低于 160mm 时需退场处理)、波谷振捣点加密至 300mm 间距、浇筑过程中派专人检查波谷填充情况。发现小面积蜂窝(深度<50mm)时,可剔除松散混凝土后用高一等级细石混凝土修补;大面积空洞(深度>50mm)需制定专项方案,清除空洞内杂物后支模注浆,注浆压力控制在 0.2-0.3MPa。
混凝土离析的处理需及时果断。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的混凝土(石子下沉、砂浆上浮)严禁使用;浇筑过程中因停歇时间过长(超过 1.5 小时)导致初凝的混凝土,需清除后重新浇筑;因振捣过度产生的离析(表面浮浆过厚),需撒布同强度等级水泥砂子(比例 1:2)后抹压平整。
施工缝留置需符合规范要求。若因特殊情况必须留缝,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承板波峰部位(避开受力最大截面),并垂直于受力方向;缝面需凿毛处理,露出楼承板钢材表面,下次浇筑前涂刷界面剂并铺 30-50mm 厚水泥砂浆(与混凝土同成分)。严禁在跨中 1/3 范围内留置施工缝,某项目因违规留缝导致后期跨中出现受力裂缝。
五、养护与成品保护:从保湿到荷载控制的持续管理
楼承板混凝土的养护质量直接影响强度增长和抗裂性能,需制定科学的养护方案并严格执行。
养护方式需根据环境条件选择。普通环境下采用覆盖洒水养护:浇筑完成 12 小时内覆盖塑料薄膜(搭接宽度≥100mm),薄膜下铺设麻袋保湿,每天洒水次数不少于 4 次(保持表面湿润);高温干燥环境(温度>30℃、湿度<60%)需采用喷雾养护,每 2 小时喷雾一次,或覆盖养护剂(用量 0.2kg/m²)形成封闭膜。养护期不得少于 14 天(普通混凝土)或 21 天(防水混凝土)。
强度控制决定后续施工时间。在混凝土强度达到 1.2MPa 前(约浇筑后 24-48 小时),严禁人员在板上行走或堆放材料;达到设计强度的 75% 前(约 7-10 天),不得施加施工荷载(如钢筋、模板);完全承受设计荷载需待强度达到 100%(28 天)。某项目因提前堆放钢筋(强度仅达 50%),导致楼板出现 2mm 宽裂缝,承载力检测降低 15%。
成品保护需防止楼承板与混凝土受损。严禁用铁锤敲击楼承板及固定件,如需开洞(后期管线安装)需采用专用切割机,切割后立即对楼承板切口涂刷防锈漆(干膜厚度≥80μm);混凝土表面如需堆放材料,应铺设木垫板(面积≥0.5m²),分散集中荷载,垫板下的混凝土强度需≥75% 设计强度。
楼承板混凝土浇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将材料控制、施工工艺、养护管理等环节有机结合,充分考虑楼承板的构造特点与受力特性。实践表明,严格遵循本文所述的注意事项,可使楼承板组合楼板的裂缝发生率降低 60% 以上,结构承载力提高 10%-15%。施工单位应建立 "事前控制、事中检查、事后监测" 的质量管控体系,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规范要求,为建筑结构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咨询热线
0571-57158916